北京東方晨光建筑裝飾有限公司
Beijing Oriental Morning Building Decoration Co. Ltd.
專業從事四合院設計裝修,徽派四合院設計,四合院別墅裝修設計,專業的四合院施工隊伍,打造東方晨光專業品牌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平房路秦長城文化創意園4棟
聯系電話:010-65489847 手機:13321166037
京ICP備10045332號-1
四合院裝修知識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裝修知識
作者:東方晨光 發布時間:2014-07-03 13:43:07
京城素有“東富西貴”之說,但位于南城的宣武門外曾經卻是響當當的“仕鄉”。而米市胡同更是仕鄉中的仕鄉--維新變法曾發端于此,數十地鄉賢曾云集于此, 清末明初的20多家報館也曾扎堆于此。然而,隨著北京城市的規劃發展,這些仿佛歷史天空中璀璨星斗的各地會館,大多終究沒能逃脫隱入現實云河的命運。
躋身20余家舊時“駐京辦”
從老北京的胡同名中,能看出很強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特點。正如前門外的肉市胡同、布市胡同都緊挨著刀剪胡同。因明代米糧市場而得名的米市胡同,也 緊挨著同樣因菜市得名的菜市口。從菜市口往東拐二三十米踱進米市胡同,不禁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只是此“城南舊事”非林海音筆下上世紀20年代的《城南舊 事》,也就是往回數20年而已。
胡同口不遠處,斜對門有兩家理發店,一家上書“國營”,一家標榜個體,但大白靠背椅和半人高的鏡子這些舊時理發店里的陳設,兩家店里卻是一模一 樣;同樣的還有老家伙什兒和老手藝。“嘿,要真搬家了,我還真不知道上哪兒刮臉去,論這個,那些‘時尚理容大師’還真比不了我們胡同的師傅!”一位老顧客 心滿意足地交了三塊錢,然后哼著京劇名段西皮流水走向對面的清真小館。而那里傳出的不僅有牛肉面的香味,還有闊別了多年的《纖夫的愛》。
清代民國的各地會館多集中在宣武區,而在宣武區又多集中在只有短短三四百米的米市胡同里。“有20余家會館呢。別看現在都成了大雜院,當年可是 各地人精兒扎堆的地方!”在胡同里開小賣部的大媽自豪地說,“胡同43號是南海會館,住過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康有為;64號是涇縣會館,住過新文化運 動倡導者之一陳獨秀;還有62號徐州會館、80號六安會館,胡同南頭和南橫街交口是中山會館。可惜寧鄉會館、重慶會館、江陰會館和中州會館都已經沒了。我 年輕時聽老伴的爺爺講過:他小時候還有科舉。每年考進士時,這里太熱鬧了,住滿了各地舉人。等放榜時,就更熱鬧了,有人哭來有人笑,各地會館為慶祝本地生 員得中還會爭相大放鞭炮。”
會館,相當于舊時各地的“駐京辦”,只不過性質是半官方的,多為在京的外鄉籍官宦富商捐資而成。供來往考學、就職、經商的“北漂”同鄉居住。而 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會館的房客自然以上京趕考的窮學生居多。在這條云集了各地會館的米市胡同,每年都有無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的神話成為現實。
中山會館原是嚴嵩丞相府
走在米市胡同里,眼見當年的會館多成了大雜院,只有中山會館雕梁畫棟、豐姿綽約。而中山會館的布局,一眼看上去,也實在無法跟會館相聯系。整個 院子并非傳統四合院的偏門格局,而是北方建筑中較少見到的對稱格局,并有一道十分明顯的由街門、連廊、正殿、后房、亭子、后罩房等建筑物組成的中軸線。周 圍的各個會館,即使恢復了當年風采,最多不過是較高級的市井院落,與中山會館這樣的大手筆,簡直天壤之別。
一位退休前在房管所工作過的阿姨為我們解惑:“知道旁邊的菜市口大街沒拓寬之前叫什么?丞相胡同!因為中山會館以前就是明代權臣嚴嵩的花園別墅 --恰園。雖說嚴嵩名聲差點,但也是丞相啊。”而恰園后來的住客,也確實配得上相府的身價--民國首任大總統孫中山和首任總理唐紹儀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
解放后的米市胡同依然不乏高官宅院,比如71號院兒。“這里的主人是60年代曾任地質部副部長的曠伏兆。”阿姨指點說,而首長家旁的73號、 75號曾是家清真燒餅鋪,“這家姓沙,沙家有個小孫子,不愛說話,就是腦門上老有傷,后來才知道,這些傷都是在少年宮學雜技練頂缸時留下的。”而十幾年 后,這個不顯山露水的小男孩用一曲《暗香》紅遍全國,他的名字叫沙寶亮。
南海會館啟航民初“傳媒艦隊”
米市胡同43號是座奇怪的建筑,其他建筑都與地面平齊,惟有這座院子進大門先往下走一米。“道光二年,廣東南海縣的先人可能因為手頭緊張,沒錢 買更多的建筑材料,只好就地取土建了這座南海會館,還取了個海納百川、聚寶盆的意思。好聽是好聽了,可就是苦了我們這些后來的住戶,一下雨屋里就成河,倒 真成海納百川了。”住戶李大爺自嘲地說,“當年康有為住的七樹堂就在院里北路中段,那兒有棵大樹的就是。”
“七樹堂的三間西屋就是當年康圣人住的汗漫舫,不過現在廊已被接死,看不出舫的形狀了。那時譚嗣同、梁啟超住的地兒離這里只有幾步路,還有康有 為的弟弟康廣仁,他們就是在這里策劃公車上書、研究維新變法的。只是這七樹堂如今已成枯樹堂了。”如今的“堂主”關其炯老人告訴我們。
盡管康有為的戊戌變法最終告以失敗,但歷史的車輪已不可逆轉。當時社會的變革很大程度上反應在輿論上。康梁等人在南海會館編寫出版的《萬國公 報》(后改《中外紀聞》)開啟了真正意義上近代報媒的先河,而清末民初時,在這條短短的胡同兩旁,最多時曾有《共和報》、《北京日日新聞》、《晨鐘報》、 《亞細亞日報》等20余家報館存在。這樣的媒體規模只有當年集中了《泰晤士報》、路透社等十余家報社的倫敦艦隊街可比。
而繼南海會館之后,米市胡同64號的涇縣會館也曾作為過領航的旗艦。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而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則是在這里用《每周評論》將馬克思主義四散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