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在橋上筑亭的,如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北京頤和園中西堤上的橋亭等,亭橋結合構成園林空間中的美好景觀藝術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園景更富詩情畫意,如揚州的五亭橋還成為揚州的標志。
亭子以其美麗多姿的輪廓與周圍景物構成園林中美好的畫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絲飛翠小島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選址極為恰當,四面臨水,花樹掩映,襯托著飛檐翹角的黃色琉璃瓦屋頂,這種色彩上的對比顯得更加突出。島與建筑結合自然,湖心亭與“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島如同神話中海上三座仙山一樣鼎立湖心。而在湖心亭上又有歷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國,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寫景寫情的楹聯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于亭內眺望全湖時,山光水色,著實迷人。
在賞月勝地“三潭印月”,亭子成為構成這一景區的重要建筑。從“小瀛洲”登岸,迎面來的主要景觀建筑便是先賢祠和一座小巧玲瓏的三角亭,以及與三角亭遙相呼應的四角“百壽亭”,亭與橋既構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間分割,又增加了空間景觀層次,成為不可缺少的景觀建筑,人于亭內居高臨下,可以縱情地遠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覽水面蓮荷,那紅的、白的、黃的花朵,盡情欣賞“水上仙子”的嬌容麗色。綠樹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為構成三潭印月的園林景觀、空間藝術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因有“不必言說,彼此意會”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這一景區的情趣。
亭既是重要的景觀建筑,也是園林藝術中文人士大夫挽聯題對點景之地。如清新秀麗的濟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島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歷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間,重建于明嘉靖年間。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題詩曰:“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將此詩句寫成楹聯,掛于亭上,名亭、名詩、名書法,堪稱三絕。
在離紹興不遠的關諸山一帶,秀峰環抱,青巒疊翠,在一片開闊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離亭不遠,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這就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當年作《蘭亭集序》的地方。在蘭亭泓池水旁有一塊石脾,上書“鵝池”兩字。據說那“鵝”字是王羲之親筆,“池”字是其七子王獻之所寫,“鵝”字一筆寫成,清標拔俗,渾潤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們游蘭亭,名字、名題和王羲之傳說故事,成為人們仰慕的著名園林景區,而整個蘭亭景區,也是以蘭亭命名,這不能不說亭于園林中的重要行了。
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農壇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間,亭基較高,故有登臨眺遠之勝。
在杭州孤山北麓賞梅勝地的放鶴亭,是為紀念北宋詩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結廬隱居,除吟詩作畫,還喜好種梅養鶴。在他一生所寫的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特別為人所傳頌,人因文傳,亭因人建,名人名詩名亭和放鶴亭一帶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隱一亭,使得放鶴亭更為名聞遐爾。
在我國園林中,幾乎都離不開亭。在園林中或高處筑亭,既是仰觀的重要景點,又可供游人統覽全景,在疊山腳前邊筑亭,以襯托山勢的高聳,臨水處筑亭,則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處筑亭,半隱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眾多類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見。它簡單大方。圓亭更秀麗,但額坊掛落和亭頂都是圓的,施工要比方亭復雜。在亭的類型中還有半亭和獨立亭、橋亭等,多與走廊相連,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長方、五角、六角、八角、圓、悔花、扇形等。亭頂除攢尖以外,歇山頂也相當普遍。
(二)園門
我網古典園林中的門猶如文章的開頭,是構成一座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園家在規劃構思設計時,常常是搜奇奪巧,匠心獨運。
如南京瞻園的入口,小門一扇,墻上藤蘿攀繞,于街巷深處顯得情幽雅靜,游人涉足入門,空間則由“收”而“放”。一入門只見庭院一角,山石一塊,樹木幾枝,經過曲廊,便可眺望到園的南部山石、池水建筑之景,使人感到這種欲露先藏的處理手法,正所謂“景愈藏境界愈大”了,把景物的魅力蘊含在強烈的對比之中。
蘇州留園的入口處理更是苦心經營。園門粉墻、青瓦,古樹一枝,構筑可謂簡潔,入門后是一個小廳,過 廳東行,先進一個過道,空間為之一收。而在過道盡頭是一橫向長方廳,光線透過漏窗,廳內亮度較前廳稍明。從長方廳西行,又是一個過道,過道內左右交錯布置了兩個開敞小庭院,院中亮度又有增強,這種隨著人的移動而光線由暗漸明,空間時收時放的布置,造成了游人撲朔迷離的游興。等到過門廳繼續西行,便見題額“長留天地間”的古木交柯門洞。門洞東側開一月洞空窗,細竹搖翠,指示出眼前即到佳境。這種建筑空間的巧妙組合中,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杭州“三潭印月”中心綠洲景區的竹徑通幽處,通過圓洞門看去,在竹影婆娑中微露羊腸小徑,用的就是先藏后露、欲揚先抑的造園手法,這也正如說書人說到緊要處來一個懸念,引入入勝,這都說明我國造園的藝趣。又如蘇州滄浪亭,門外有木橋橫架于河水之上,這里既可船來,又可步入,形成與眾園不同的入口特點。
園林的門,往往也能反映出園林主人的地位和等級。例如進頤和園之前,先要經過東宮門外的“涵虛”牌樓、東宮門、仁壽門、玉瀾堂大門、宜蕓館垂花門、樂壽堂東跨院垂花門、長廊入口邀月門這七種形式不同的門,穿過九進氣氛各異的院落,然后步入七百多米的長廊,這一門一院形成不同的空間序列,又具有明顯的節奏感。
(三)廊
我國建筑中的走廊,不但是廳廈內室、樓、亭臺的延伸,也是由主體建筑通向各處的紐帶,而園林中的廊子,既起到園林建筑的穿插、聯系的作用,又是園林景色的導游線。如北京頤和園的長廊,它既是園林建筑之間的聯系路線,或者說是園林中的脈絡,又與各樣建筑組成空間層次多變的園林藝術空間。
廊的形式有曲廊、直廊、波形廊、復廊。按所處的位置分,有沿墻走廊、爬山走廊、水廊、回廊、橋廊等。
曲廊多楹迤邐曲折,用一部分依墻而建,其它部分轉折向外,組成墻與廊之間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小院落,其中栽花木疊山石,為園林增添無數空間層次多變的優美景色。
復廊的兩側并為一體,中間隔有漏窗墻,或兩廊并行,又有曲折變化,起到 很好的分隔與組織園林空間的重要作用。爬山廊都建于山際,不僅可以使山坡上下的建筑之間有所聯系,而且廊子隨地形有高低起伏變化,使得園景豐富。水廊一般凌駕于水面之上,既可增加水面空間層次的變化,又使得水面倒影成趣。橋廊是在橋上布置亭子,既有橋梁的交通作用,又具有廊的休息功能。
我國明末的園林家計成在《園冶》中說:“宜曲立長則勝,……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婉蜒無盡……”。這是對園林中廊的精煉概括。
廊的運用在江南園林中十分突山,它不僅是 聯系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在劃分空間,組成一個個景區的重要手段,廊子又是組成園林動觀與靜觀的重要手法。
廊的形式以玲瓏輕巧為上,尺度不宜過大,一股凈寬1.2米至1.5米左右,柱距3米以上,柱徑15公分左右,柱高2.5米左右。沿墻走廊的屋頂多采用單面坡式,其他廊子的屋面形式多采用
(四)園林中的景墻
粉墻漏窗,這已經成為人們形容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特點的口頭語之—。在我國的古園林中,你要稍加留心,經常會看到精巧別致、形式多樣的景墻。它既可以劃分景區,又兼有造景的作用。在園林的平面布局和空間處理中,它能構成靈活多變的空間關系,能化大為小,能構成園中之園,也能以幾個小園組合成大園,這也是“小中見大”的巧妙手法之一。
所謂景墻,主要手法是在粉墻上開設有玲瓏剔透的景窗,使園內空間互相滲透。如杭州三潭印月綠洲景區的“竹徑通幽處”的景墻,既起到劃分園林空間的作用,又通過漏窗起到園林景色互相滲透的作用。
上海豫園萬花樓前庭院的南面有一粉墻,上裝有不同花樣的漏窗,起到分割空間,又起到空間相聯的作用。而那水墻的作用則更為巧妙,既分割了庭院,豐富了萬花樓前庭院的空間關系。粉墻橫于水系之上,使溪水隔而不斷,意趣無窮,而又有水中倒影,極大地豐富了水面景色。
北京頤和園中的燈窗墻,是在白粉墻上飾以各式燈窗,窗面鑲有玻璃。在明燭之夜,窗光倒映在昆明湖上,水光燈影,燈影還有生動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
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就是用高低起伏的云墻分割形成園中園的佳例,蘇州留園東部多變的園林空間,大部分是靠粉墻的分割來完成的。
景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空窗、花格窗、博古窗、玻璃花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