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福利在线_萝卜视频免费的_被同学调教的教师麻麻小说_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四合院設計

行業新聞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建筑文化 > 行業新聞

茶道與禪宗的法嗣關系

作者:lyy  發布時間:2014-11-20 16:03:26

  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去的。在7世紀前,日本人沒有喝茶的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引渡過程中,起了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他們來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去。其中之一便是飲茶及茶禮。因此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茶中含有的藥物性,對排困解乏、振作精神有很好的作用。茶的這一藥物作用自古被中國佛寺的僧人看重,茶被當做讀經坐禪的伴侶。在日本傳說達摩大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時,一日,由于積年的疲勞,終被睡魔所襲,翌日醒來,達摩大師悔恨不及,將兩眼挖出摔在地上。不久,兩只眼珠變成了兩株植物,食其葉精神振奮歡喜,勇猛精進之心倍增。達摩大師立即將其葉的用法傳授給弟子,這便是后世的茶。飲茶的習慣由此而廣泛傳開。這一傳說在日本的茶道界人人皆知。從渡唐僧侶處獲得飲茶知識的日本人總是將茶與佛教聯系起來考慮,這已成為一種固有觀念。
 
    在日本茶道界趙州吃茶的故事也是人人通曉的。趙州從諗禪師(778-897)是一位教化僧俗的大師,他留下了許多著名的禪案。如“大道透長安”、“無”、“庭前柏樹子”等等。一日趙州禪師處來了一僧人,趙州問:“曾到此間”?答:“曾到”,“吃茶去”。
 
    一日,又有一僧來訪。趙州亦問:“曾到此間?”答:“未曾到”。“吃茶去”。
 
    就這樣,對于“曾到”“未曾到”的僧人,趙州禪師都給了同樣的答復。不僅如此,趙州禪師對于了悟的人、未悟的人、有錢人、窮人、都給與“吃茶去”的回答。在一旁的院主十分不解,他想,這樣下去哪里有個完。這不是無禮節了嗎。要再是這樣下去,僧人們也不要苦苦修行了。并且對長者、偉人特別尊重才符合禮儀呀。于是院主對趙州禪師說:“曾到與未曾到都回答吃茶去,意旨如何”?聽了此話,趙州禪師說道:“喂、院主”。答:“在”。“吃茶去”。
 
    趙州禪師的吃茶去成為了后世的一大名禪案。其中的“此間”并非指趙州禪師所在的禪寺,而是指了悟的境地。禪師的三次吃茶去表現了禪師的“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層的禪境—拋卻了一切分別執著,平等如水面的境界。趙州吃茶說明不了茶道與禪宗的法嗣關系,但可以說明自古以來,茶與寺院的生活就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初期,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而展開。據史料記載,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天臺山帶回茶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吉茶園”。
 
    在那之后,806年,弘法大師空海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空海栽植過的茶園至今還可在奈良縣宇陀郡的法隆寺中找到。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時,在唐生活了達30之久的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敬等地修造茶園。其后,又有一空也上人于951年秋,為阻止惡病流行,引車走市,為民眾施茶。804年,日本靈仙三藏來唐留學,他是一位飽學之士,曾在長安擔任經典的翻譯工作,深得憲宗皇帝的信任,820年,靈仙離開長安來至五臺山,在菩薩院居住時,他剝下自己手上的皮膚,去塑造長12.44厘米、寬9.33厘米的佛像,以此來舍身供養菩薩,最后死在五臺山。
 
    822年,日本僧人圓仁,參拜五臺山在50天的行程中,他參拜了五頂、抄經寫書,并把其經歷寫在了《參天臺五臺山頂》上,在他記錄的文章里,有關于天臺山方廣寺羅漢供茶之事,就五臺山的茶,他雖然沒有談到,但在五臺,他飲過茶是沒有問題的。茶就是通過這些來唐的僧侶傳入日本的。
 
    至1214年將軍源實朝一日犯酒病,留宋歸來的禪師—榮西獻茶一杯,至使將軍的病立即平愈,將軍大為感激。榮西還獻給將軍一本關于茶道的書—《吃茶養生記》。榮西的另一部名著為《興禪護國論》,他主張用禪、茶兩大武器來拯救處于末法時代的國家。
 
    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系可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系,而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系。
村田珠光(1422 -1502)對茶禪的宗法結合,做出了具有歷史性的貢獻。他對當時流行的書院茶、斗茶給予了改革,將禪的思想導入茶文化,至使創立了日本的茶道。珠光11歲時就在日本奈良北市的凈士宗稱名寺當了小和尚,18歲時住進稱名寺的法林庵,20歲因厭倦出家生活,偏嗜俗業,懈怠寺役,與師傅和父母發生矛盾,終出走法林庵,成為漂泊之身。十年后,在珠光30歲時候,他投靠禪宗的著名和尚——一休宗純,寄居大德寺真珠庵,開始了修禪的生活。
 
    一休宗純禪師(1394--1481)簡稱一休,6歲出家,12歲開始讀經,17歲開始修禪,一日聞烏雅鳴啼,頓間了悟。一休很少在固定的某個禪院常住,終年過著行云流水的生活。81歲時曾被聘請為大德寺的住持,但一休謝絕赴任,終以無拘無束之身完了一生。一休雖流浪于禪寺之外,可他卻是一位忠實追求禪的理想的禪者。他對被束縛在寺院里的禪發出疑問,力圖使禪的思想沖破寺院院墻走向草莽,實現真正的“了悟如未悟”、“平常心是道”的禪境。他的思想及其宗教實踐吸引了當時的許多文化藝術界人士。人們紛紛投拜一休參禪,通過參禪,將禪的真髓注入具體的文化藝術形式中去。一休可稱是日本禪文化的恩人,開山之祖。當時在一休手下參禪的有:茶人村田珠光、歌僧宗長,宗尹、能樂師金春禪竹、畫家曾我蛇足,俳諧連歌師山崎宗鑒等。這些文化界名人分別受一休禪風的影響,各自將禪做為自己的藝術實踐的指導思想,分別將各個領域里的文化藝術形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珠光與一休是在如此的社會背景下走到一起的。
關于珠光參禪有這樣一段傳說。一日,珠光用自己喜愛的茶碗點好茶,捧起來正準備喝的一剎那,一休突然舉起鐵如意棒大喝一聲,將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但是,珠光毫不動聲色,回答說:“柳綠花紅”。對珠光堅韌不拔的茶境,一休給予高度的贊賞。其后,作為參禪了悟的印可證書,一休將自己珍藏的圓悟禪師(1063 -1135,宋朝禪門巨匠)的墨跡傳給了珠光。珠光將其掛在自家茶室的壁龕上,終日仰懷禪意、專心點茶,終悟出“佛法存于茶湯”之理。即: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別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對茶人來說,佛法就存在于茶湯之中別無他求。這就是“茶禪一味”的境地。由此,茶道禪宗之間成立了正式的法嗣關系。
 
    圓悟克勤(1063--1135),宋代臨濟宗的禪僧。字無著,亦稱無著克勤。北宋徽宗時,得皇賜“佛果禪師”號。南宋高宗時得皇賜“圓悟禪師”號。四川彭縣人,幼小出家參禪于臨濟宗黃龍派晦堂祖心處。此后,參禪于楊岐派五祖法演處,并嗣其法。嗣法后曾主持成都昭覺寺、岳州夾山寺、潭州道林寺、南京太平興國寺。晚年重歸昭覺寺,73歲歸寂。繼承圓悟克勤之法是他的兩大高弟—虎丘紹隆、大慧宗杲。圓悟在中國禪宗史上留下了偉大的足跡。特別是他撰寫的《碧巖錄》為禪門第一圣典。上面所述圓悟的墨跡,為圓悟寫給弟子虎丘紹隆的印可狀書。1128年,弟子虎丘紹隆要離開師傅,去云居山真如院擔任住持時,圓悟寫給他這幅字,大體意思說,虎丘追隨自己參禪多年,成績優秀,已達大徹大悟之境,特此證明。珠光從一休處接受這張珍貴的印可狀,成為了至今日本茶界最高的寶物。
 
    珠光追隨一休以參禪,還接受了師傅的社會批判精神,他深為師傅的大眾式的具有豐富內在的人格所感化,他將當時流行禪院的茶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臺子茶揉成一體,給其灌注進禪的精神,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在著名的《一紙文書》中,珠光講道:“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嫉妒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請教于上者,提攜下者”。又說:“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珠光認為學習茶道最忌持有成見的私心。如果心為一面鏡,照什么就會現出什么,學什么都會很好地掌握。而持有成見的私心,會使人們在學習茶道過程中不能正確地理解茶道,使其不能獲得好的學習效果。這里所說的去掉私心,做駕馭私心的主人的觀點,與禪所提倡的“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是一致的。當將軍義政尋問珠光何為茶道大意時,珠光講道:“一味清凈、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夭下泰平”6。村田珠光為茶道所確立禪的指南,一直被繼承為茶道思想的核心。村田珠光的后繼者們紛紛參禪學佛,下面就對此進行具體的闡述。
 
    茶道的先導者武野紹鷗(1502—1555為究明茶道之真髓,曾參禪于京都大德寺第十九代住持—大林宗套禪師(1480-1588 )。紹鷗48歲時,從大林禪師處獲得“一閑居士”號。紹鷗于54歲突然逝世,師傅為他寫的遺偈是:“一捆傀儡,五十余年。今日打碎,大道朗然”。同年,大林禪師又為“大黑庵主一閑紹鷗居士肖像”偈贊曰:“曾結彌陀無礙因,宗門更轉活機輪。料知茶味同禪味,汲盡松風意未塵”。
 
    是說一閑紹鷗居士先歸凈土宗,后轉向禪門,由于灌入了活潑的精神,此后,終獲茶禪一味之境,專念于茶道,成為一位清凈無塵的人。
 
    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一1591),曾參禪于京都大德寺第十九代住持大林宗套禪師。為追求道之奧意,千利休沒有去求教茶道老師,而是請教于禪宗師傅們。說明了茶道的本意在于禪的普遍意義。1585年,千利休與將軍豐臣秀吉一起進宮,為正親町天皇獻茶。在那時,無位無官的人是不能進宮的。為此,豐臣秀吉特地請奏天皇賜予千利休以“利休居士”號。古溪禪師為此特做賀偈日:“龐老神通老作家,饑來吃飯,遇茶吃茶。心空及地等閑看,風露新香隱逸花”。
 
    在這里,龐居士喻指干利休;古溪禪師還稱贊千利休為“三十年飽參之徒”。如上所述,千利休多年參禪,終得大悟之境地,他將禪院的清規、禪僧的生活態度與茶道的文化形式結合起來,建立了簡素的草庵茶風。他在《南方錄》里這樣講道:
 
    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的房宅、美味的食品,那是俗世之舉。家不漏雨,食無饑苦便足矣。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擂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
 
    在這段文章里,一方面千利休將禪法帶入了茶道的實踐,另一方面千利休還將茶道的日常行動上升為禪法的修行。利休還說:
 
    禪師墨跡為種種茶道具之首,籍此,主客同達茶湯三昧,一心得道之境。以墨為引導,崇仰其文句之寓意,懷念筆者、道人、祖師之高德,俗人之筆不得掛于茶室。
 
    千利休在這段話里再次強調了茶道之本意在于禪。千利休之后的三千家世襲家元及有名的茶人都曾去禪寺修行參禪,授得法號。如古田織部參禪于春屋禪師,獲“金甫”道號。小崛遠州也參禪于春屋禪師,獲“大有”道號。道安也參禪于春屋禪師,獲“眠翁”道號。少庵也參禪于春屋禪師,獲“少庵”道號。宗旦也參禪于春屋禪師,獲“元叔”道號。
 
    以上,參照史料闡述了日本茶道與禪宗的法嗣關系。由于飲茶文化是日本僧人從中國帶回,又以日本寺院為傳播中心走向日本各地,所以茶道成立時,與禪宗形成了密切的法嗣關系。這種法嗣關系不僅只停留在茶人參禪方面,它還對茶道思想的建立給予決定性的影響。
上一篇:老北京四合院風水禁忌
下一篇:中式裝修風水布局對財位禁忌必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