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福利在线_萝卜视频免费的_被同学调教的教师麻麻小说_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看

四合院設計

仿古設計裝修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建筑文化 > 仿古設計裝修

中國佛教寺廟的布局

作者:lyy  發布時間:2014-11-10 13:03:58

       古建筑裝修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廟建筑,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筑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古建筑裝修寺廟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興建寺廟成風,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一千多座寺廟。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

  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后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筑,“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辟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后建筑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后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古建筑裝修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筑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1.古建筑裝修正殿:

  即大雄寶殿,俗稱“大殿”。位于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大雄”,(意謂偉大的英雄)是對佛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等“四魔”。《法華經.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法華經.授記品》云:“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新譯《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云:“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大雄善巧難惶,凡有所作無空過。”佛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稱大雄寶殿。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見的有一、三尊二種類別。

  (1)供一尊佛:一般是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常見有三種姿勢。其一為成道相,結跏趺坐(盤腿打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禪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觸地印”。其二為說法相,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環形,名為“說法印”。再一種是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旃,音zhān;旃檀,檀香)佛像”。下垂手勢名“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釋迦佛在世時,優填王用旃檀木按釋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成道后,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難禁思慕之情,遂請毗首羯摩天造佛形像,此是有佛像之始。后來仿制的也叫旃檀佛像。

  (2)供三尊佛:有多種安排方式。一種是供“三身佛”: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右尊為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另一種是供“三世佛”,又分兩種:一種是在三個空間世界中存在的佛,中間一尊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右手持藥丸;右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一蓮臺,表示接引眾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薩立像或坐像;釋迦牟尼佛旁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旁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再一種是供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尊佛。正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迦葉佛,右側為未來佛彌勒佛。

  另外還有供奉五方佛的,以五尊佛分別闡釋佛的意義:正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尊為南方寶生佛,表佛德;第二尊為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尊為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

  主尊兩側,常有“脅侍”,即左右近侍。釋迦佛的近侍,一般為老“迦葉”、少“阿難”兩大弟子。殿內東西兩側,近世多塑十八羅漢像。佛壇背后常供一堂“海島觀音”,或僅供一尊觀音菩薩像。

  迦葉,亦稱摩訶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后即證入阿羅漢境地。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在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佛陀入滅后,成為教團之統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生平修苦行,遵佛囑于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衣缽。

  阿難,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生于佛成道之夜。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出家后二十余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于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凈如明鏡。于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后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于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于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后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于佛陀入滅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于商那和修。

  2.古建筑裝修配殿:

  東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伽藍意譯“眾園”,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轉而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伽藍殿供奉伽藍神,即守護伽藍之神,又稱守伽藍神、護伽藍神、護僧伽藍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述,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妙、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此謂之為“十八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四節土地堂念誦條下云:“上來念誦功德,回向當山土地列位護伽藍神合堂真宰。”宋.道誠《釋氏要覽》卷下云:“中國僧寺立鬼廟,次立伽藍神廟。”可見唐、宋代的禪家已有奉祀伽藍神的風俗。或謂伽藍堂即是“土地堂”,此蓋以土地神為伽藍守護神而祭祀之,故稱土地堂。《釋氏要覽》又引道世語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臺宗創始者智者大師,曾在荊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經過智者大師的度化之后,關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后,這位千余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另一說法:釋迦牟尼佛成道后,橋薩羅國給孤獨長者用大量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只陀在舍衛城南的花園,建筑精舍,作為釋迦佛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場所。只陀太子僅出賣花園地面,而將園中樹木奉獻給釋迦,因以二人名字命名為“只樹給孤獨園”。釋迦佛在園內居住說法傳道25年。伽藍殿即是為紀念此事而設的殿。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只陀太子,又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這三位最早護持佛法、建立伽藍的善士。

  西配殿一般是祖師殿,多為禪宗派系為紀念該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左側供六祖慧能大師,右側供百丈懷海禪師(他是禪宗清規的制定者)。

  3.古建筑裝修法堂:

  大殿之后為“法堂”,亦稱“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是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特點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設法座、鐘鼓。法座供演說佛法之用。鐘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說法前擊鐘鳴鼓所用。法座后掛象征釋迦佛說傳道的圖像。法座之前置講臺,臺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聽法諸佛,下設香案。

  此外,有的寺院設羅漢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還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禪堂(念佛堂)和藏經閣(樓),等等。

  中國佛教寺院建筑,體現了追求對稱的美學法則,是造型藝術的杰作,它與佛教雕塑、繪畫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繁榮。


 補充資料:

 

三門殿——寺院的大門一般都是三門并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所以稱三門殿。三門殿內門的兩旁樹兩大金剛像,手持金剛杵,此即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主要者名“密跡金剛”。世俗稱此像為“哼哈二將”。其實,佛經中并無此稱呼。

        天王殿——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后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東方天王名“提多羅咤”(“提多羅咤”意為持國——即能護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持琵琶,護東方“弗提婆”(勝)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為增長,能使他人善根增長),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勝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為廣目,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牛貨)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意為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護北郁單越(勝處)洲人民。世俗稱為“四大金剛”。其實,并無此說法。金剛,天王不可混淆。

        彌勒菩薩名“阿逸多”,釋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院中教化菩薩。也有把布袋和尚稱為彌勒菩薩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時有一僧人常攜布袋,教化群眾,頗受群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勝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彌勒佛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韋馱天——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無出家人),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韋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托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稱為釋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釋迦牟尼佛像旁塑有兩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葉尊者”,佛涅槃以后后世稱他為初祖;年輕者名“阿難尊者”,迦葉尊者涅槃以后后世稱他為二祖。

        俗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佛,這是不對的,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并不是說某佛。就像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上一篇:古建筑裝修屋脊“象鼻”的涂抹工藝要求
下一篇:古建筑的起死回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