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巴黎的風情在咖啡館,領略重慶的風情在茶館。寫重慶,不可不寫茶館。用蓋碗泡茶,飲茶習俗是古重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談天,想談多久就多久。”重慶茶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飲茶的方式,茶館裝修的情趣上都別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興趣,體現出重慶古老文化傳統和迷人的魅力。抗戰時期寓居重慶的一位作家在回憶戰時陪部重慶生活時,可見重慶茶館濃郁的巴渝風情韻味,為海內外游客所贊賞。
自古重慶城就有“城門多,寺廟鄉、茶館多”之說。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大街小巷,坐茶館裝修吃茶,成為土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重慶城茶館之多,重慶人飲茶之風俗,歷史悠久。可從1947年3月重慶《新民報》所載:“方圓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島的城區,就有茶館2659家之多.”足見重慶人飲茶風之盛。 據專家們考證,早在唐代品茶專家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中就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西漢學者王褒在《憧約》一書中,就記載巴人家中烹茶待客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壺行酷。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晉代詩人詩詞中就有“蜀中飲茶冠六清”的詩句。
坐茶館是重慶人的生活習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館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襲的生活習俗外,與重慶地理、氣候等環境也有密切關系。重慶地勢陡峭,人們爬坡上坎,走得腳腿酸軟;尤其是漫長酷夏炎熱的氣候,走得汗流夾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個歇腳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頂和石梯高處、轉彎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腳解渴的茶館。昔時整個重慶城沒有公園(直到民國18年始有一處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園”),茶館就成為人們休想、散心解悶的好去處。重慶城市房民居狹窄,親友來訪,無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親友;“走,茶館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會友,促膝談心,既體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談多久就談多久,花費無幾,十分稱便。如若進一步分析,重慶人的飲茶之風,與重慶愛擺“龍門陣”之風習密切相關。重慶人豪爽熱情、幽默風趣、男女老少都喜愛閑聊,侃起來就沒完沒了。
茶館裝修與其他城市的茶樓,茶園不同。北方茶館的那種高桌長凳,大瓷茶壺茶碗,茶客難以久坐,大壺泡茶既不耐喝,尤為失去飲茶品茗的情趣。傳統的重慶茶館,竹躺椅前擺小茶幾,可躺可坐,久坐不累,端茶順手,擱茶方便。一盞“蓋碗”,慢慢品茗,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店主不下逐客令。如有事離開,只須將茶蓋斜放在茶船上,堂館就會給你保留。
重慶人飲茶講究水好,茶好,茶具好。過去都用兩江的江水,有的是從太平門江邊灘盤處取水,店家用沙缸過濾,打起“河水香茶”的茶招兒,招殊茶客。重慶人歷來喜愛色艷、味濃、耐泡而味醇回首的云南下關沱茶。濃茶是裝模壓制,外形如北方窩窩頭的再制茶,具有消暑解熱去膩生津的功效,深受重慶人所青陳。至于茶具,精巧美觀的“蓋碗茶”出自巴蜀。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川西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端著燙手,放在桌上又不固定,崔寧之女巧思設計以小漆木盤承托茶杯,名叫“茶托子”。有了茶托,吃茶時既免燙手,又使茶杯在桌上固定,人人稱便。重慶人飲茶的茶具十分考究,茶杯是江西景德鎮上等細瓷,茶托(茶船)是銅或錫質,上面雕刻著圖案,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茶蓋、茶杯和茶船組成三大件頭的茶具,古樸典雅,形成巴偷獨特的蓋碗茶文化,以后發到南方,在官場和民間普遍流傳。用蓋碗茶方能體會茶文化的韻味,頭開鮮開水泡的茶,濃汁沉在碗底,用茶蓋來調節茶味,輕刮茶味談些,重刮則茶味大上,喝時不必揭蓋;放正則密封防止茶味外溢,側放則散熱涼得快些,半扣半閉浮葉既不會人口,茶水則徐徐沁入口中。金船瓷杯,慢拂蓋碗,細細品茗,姿勢優雅,情趣盎然,有著巴蜀茶文化的獨特的風情雅趣。
近幾年街邊道旁及出現“洞天茶館”,利用抗戰時期遺留下來眾多的防空洞和“平戰結合”新修建的防空洞開設茶館。“洞天茶館”冬暖夏涼,空谷來風,涼爽宜人,茶客人洞,暑熱頓消,又多了一種點綴巴偷風情的景觀。歷史回音與現代文明交織。今日的重慶茶館,雖在寸土寸金的繁華鬧市中心少見,但中心地區的背街小巷和城郊街道仍然是隨處可見,茶客如云。各工廠企業,貿易市場,各街道居委會大都開有茶館,古巴渝茶文化遺風猶存。與往昔不同的只是多了彩電和吊扇。城郊鄉鎮茶館更是熱鬧非凡、高朋滿座,店堂交易活躍,門前攤點林立,購成現今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活躍的特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