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建筑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現代的建筑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
中國古代建筑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為建筑材料,一幕架構為結構方式(柱、梁、枋、檁、椽等構件),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檢舉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筑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由于木質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地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地,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樹木,仰觀風云日月,成為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個庭院組成的建筑群,單個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過渡,成為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呈現出一種中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其中宮殿、寺廟一類比較莊嚴的建筑,往往沿著中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主要建筑物,兩側對稱地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勝。
古人很早就能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達到美觀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藝術裝飾,但不復雜,只在主要部位作重點裝飾,如窗檐、門楣、屋脊等,布局多為衡平方向發展,不重高層建筑,至佛教傳入后,出現了樓閣佛塔,共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地一切藝術加工也都是對結構體系和構件的加工,如色彩、裝飾與構件結合,構成了豐富絢麗的藝術成就,雕梁畫棟,形體優美而色彩斑斕;楹聯匾額,激發意趣而遐想無窮。
古代建筑品類繁盛,包括宮殿、陵園、宮觀、園林、橋梁、塔剎等。
古建修復工藝
一、修復木結構基層
1、木基層處理:
地仗:我國古建筑多為木結構,木基層叫地仗。
地仗處理:為保護木材和保證彩畫的質量,對地仗進行處理叫地仗處理。
工序:地仗處理可分為斬砍見木、撕縫、下竹釘和汁漿四道工序。
工藝作用:木結構因受潮引起脹縮變形,傳統工藝多采取披麻刮灰作法。一是保護基層少受外界溫度、濕度影響;二是起緩沖作用,使基層的變形反映到彩畫表面時比較均勻分散。傳統工藝:根據質量要求,分別采取一麻五灰、一布四灰或單披灰作法最為普遍。
2、一麻五灰操作工藝:
工藝流程:先捉縫灰、掃蕩灰、然后使麻、再壓麻灰、中灰和細灰,最后進行磨細鉆生。一般均須三人流水操作。
(1)清理表面:
修復古建筑時為了木材與膩子能結合牢固,要用小斧垂直于木紋砍出深度不大于1.5毫米,間距7毫米左右的斧痕,見木茬為度。新木材也要砍。然后用鐵橈子將污垢清理干凈,俗稱斬砍見木
(2)裂縫處理:木材如有較大裂縫,用刀尖順著裂縫其擴大,填入沒灰。大縫用木條嵌實釘牢,如有翹茬則用釘子釘牢或去掉。遇有松節子時,要徹底清除干凈。
(3)下竹釘:縫隙受干濕影響會有脹縮,嵌縫的膩子(捉縫灰)不易牢固,所心要在
裂縫內下竹釘。根據縫隙寬窄深淺定釘的長短粗細,間距約10—15厘米。為使受力均勻不易脫落,同一條縫內的竹釘應同時均勻打入。在每條縫的兩端必須各有一只竹釘。縫內滿嵌膩子后,釘與釘之間用竹片嵌實刮平,防止木材脹縮使膩子松脫。
(4)刷漿處理:
木基層雖經打掃,縫內及表面仍會有塵污,影響膩子粘附及油灰的嵌實,所以要汁漿。用配好油滿、血料與水按1∶1∶30比例調勻,用刷子或噴霧器噴刷一遍。用掃帚掃凈殘留的漿沫氣泡。調“汁漿”時,先將油滿和血料摻在一起調勻,然后逐步加水調勻,如一次加足水就不易調勻。
(5)裂縫嵌膩子:(捉縫灰)汁漿后用鐵板獎“油灰”塞入不敷出縫內,必須嵌實,使縫內油灰飽滿,切忌有空隙,但不可蒙頭。在無縫處滿刮靠骨灰一道。高低不平處要襯平籍圓,缺棱短角處要長高嵌平; ,線口陰角貼齊。嵌縫膩子是否干透不易從表面上看出來,可用釘子扎,扎不動即為干透。
(6)滿披磚灰膩子(又稱粗灰、通灰、掃蕩灰)這道灰是披麻的基礎。先用橡膠膩子板抹一道極薄的靠! 骨膩子(杈灰),然后滿坡一遍,使其充分密實。再用木膩子板刮平找圓,用薄鋼片將小面、陰角、接2 F' c: x& K' E+ N9 K4 H
頭處找齊順平。應有三人流水作業,對高低折平整必須在這道灰作好,決不可披麻后再把灰做厚,否則
不能保證質量。干后磨去飛刺浮粒,清掃撣凈.
(7)披麻:又稱使麻,獎麻纖維貼在粗灰上。方法如下:
1、刷頭道粘結漿(開頭漿):將1∶1.2的油滿、血料調成的漿刷在膩子層表面,根據( X麻的厚薄定開頭漿的厚度,以經過壓實后能夠浸透麻為度,不宜過厚。
2、粘麻:開頭漿后立即粘麻,麻絲應與木紋方向或木材拼接縫的方向垂直,以加強其搞位作用。麻的厚薄要均勻一落千丈致有位力。
3、砸麻:又叫砸干軋,粘完麻后用木壓子(麻軋子)先從陰角(秧角)邊沿著手軋起" ,后軋大面兩側,以防秧角復起(又稱“繃秧”),砸麻需兩個人,前面一人將頭漿砸勻,獎麻砸倒,后面一人跟著干扎,做到層層軋實。
4、刷二遍粘結漿:行話叫:行話叫“灑生”或“潲生”,就是將麻面上刷一道的油墻面漿料,以不露干麻為度,不可過多。趁潮濕將麻翻虛,但不要兜底翻起,看有無干麻未浸透處或有存漿,隨刷隨扎,將內部余漿擠出,把干麻浸透,否則干后必須空鼓。如果軋的過程中,層部已有干燥象,則在“灑生”的材料內加少量水稀釋后在麻上補漿,保持濕潤,稱為“水砸”也必須從秧角開始。
5、整理:干軋后要進行檢查整理,如有窩漿要擠出,有干麻要補漿扎實,有露底處要j補麻,復軋一遍,凡麻都要收齊,以防吸潮后油灰粉化。
(8)磨麻:
麻砸實干后,用人造磨石(或石片、缸瓦片)滿磨,使麻絨浮起,不得遺漏,然后掃干凈浮麻,以便與下一道的壓麻灰粘結實。
(9)壓麻灰:
用橡膠膩子板將油滿、血料與粗磚灰調成的“油灰”披在麻上,先薄喬一遍再滿披,務使密實。然后用木膩子板喬平,達到平、圓、直為度。用薄鋼板找補一遍,做到均勻挺直。待灰干后'再打磨、清掃、擦凈。
(11)披細灰:
用更細的灰油加少量光油和適量水調成的材料,先用鐵板將秧角、邊框、頂根、圍脖線口等凡橡膠喬板不可及的部位全部找齊貼好,叫找對象細灰,再滿刮一道叫摻灰。干后再滿上細灰一道,小面積用鐵板,大面積人用皮子或木膩子板,裹圓刮平,厚度約4毫米接頭不可留在明顯處。干后用細磚磨至表面平整,不顯接頭,清掃干凈。
(12)鉆生桐油:
(鉆生)用絲頭或不油刷蘸生桐油“油灰”層的目的。然后用廢干麻擦凈,以防“掛甲”。等于透(生油鉆透干后呈黑褐色,能用指甲劃出白痕即干透了),用砂紙磨光,不可遺漏,再用濕布工蘸水滿擦一遍,至此一麻五灰地便成活。此工藝作法共十二道工序:即斬砍見木撕縫、下竹釘、汁漿、捉縫灰、粗灰、使麻、壓麻灰、中灰、細灰、鉆生油。根據要求,有些簡化作法的工序如下:
單披灰操作工藝:
即只用灰不用麻的做法。它又有四道灰、三道灰、三道灰和二道灰之分。
一布四灰:
布玻璃絲布:四道灰是“捉縫灰、掃蕩灰、壓麻灰和細灰”。除不做“下竹釘”和“中灰”工序外,其余均勻一麻五灰相同。
單披灰:
使麻或布的作法統稱單披灰,有如四種:
1、三道灰:
即捉縫灰、中灰、細灰。
2、下架四道灰:捉縫灰、粗灰、中灰、細灰。
3、二道灰:捉縫灰、滿細灰.
4、道半灰:
捉中灰、找細灰。這些簡化作法基層處理只做“及汁漿”。
二、水泥制品基層
水泥類材料作為基層的脹縮必性小,沒有必要使麻,做兩道灰即可。如有坑洼不平或) 缺棱短角等筆病,應由抹灰工抹平找齊。須注意兩點:一是必須等水泥制品完全干透才能做地仗(即基 N層表面處理),以免水分蒸發不出來,造成灰皮脫落;二是水泥制品表面不宜太光滑,以小訂面為宜,使油灰能與基層結合牢固。
基層處理方法是:
將制品表面清掃干凈后,飽滿地刷一道用三倍松香水稀釋的生桐油,使其滲入一定深
度起加固水泥基層的作用。干澡后打磨、掃凈。然后用“中灰”找一遍膩子,再滿一批一遍,操作時刮密實;平面用薄鋼片,曲面用椽膠板,干后滿磨、掃清撣凈。其余“細灰”、“鉆生”均同前。
由于水泥制件含有堿性物質和水分,會嚴重影響油漆涂層的質量,發生變色、起泡\脫皮和堿性物質皂化、腐蝕等現象,因此,在進行彩畫前必須對基層面進行認真處理。
1、對新水泥制件的基層處理:
新水泥制件一般不可立即進行油漆彩畫,須經幾個月的放置期,使水分揮發、鹽分固
化后才可進行。如果急需進行油漆彩畫,可用15%—20%濃度的硫酸鋅或氧化鋅溶液在表面涂刷幾遍,干后掃除停留在水泥面上的析出物,即可進行彩畫。也可用稀鹽酸或醋酸溶液進行中和處理后,進行油漆彩畫.
2、對于磚墻面上的紙盤石灰面處理:
可用氟硅酸鎂溶液或鋅與鋁的氟硅酸鹽溶液進行中和處理,但處理過程要重復幾次,i每次間隔12—24小時,處理好后,清除表面的粉質浮粒,即可進行油漆彩畫。
三、其它預制板基層
用石膏板、礦棉水泥板、膠全板等作頂棚或隔墻,難免有拼縫、釘眼及缺棱短角、不平整等問題。處理方法大致為:
1、用油灰作基層處理 將板材表面清掃干凈后,刷一道用三部松香水稀秋的生柚油,干后打磨、掃清、撣凈。用“中灰”將縫、釘眼及缺棱掉角、不平處找平補齊。干后將飛刺、接痕磨平,清掃撣凈。為防止日久板縫開裂,在板材表面滿糊一層薄麻布、玻璃絲布或其它棉布,也可只糊拼縫處。糊布不要搭茬,碰頭縫為宜。糊布白膠劑可用油滿、聚醋酸乙烯乳液或107膠。干后滿批一道靠骨細灰,不宜厚,用鐵板作陰角,皮子作大面。干后細磨,磨至無斑為止。滿掃后,清鉆一道生桐油。干后清理干凈,便可進行彩畫工序。
2、用石膏膩子作基層處理"
板材表面打掃干凈,滿刷一道清油,干后打磨掃凈。用16∶6∶6之石膏、光油和水調成的膩子將板縫、釘眼、缺棱掉角及不平之處補齊,干后打磨清掃撣凈。調料以體積不脹,挑絲不到為準確,隨用隨調,量不宜大。為防止拼縫開裂,可在拼寫縫處局部糊一條薄麻布、玻璃絲布或其它棉布。干后,在糊布處滿刮兩遍石膏膩子。